钢铁的机遇:钢材加工配送业宜走高端

时间:2012-11-20 15:04 | 作者:

  2012年是中国钢铁流通的机遇之年。中国钢铁流通经营评定标准贯标委员会成立;中国钢铁流通产学研研究会成立;“中国钢铁流通e联盟”成立;钢铁流通电子商务的现货交易平台频频出现;集自助出入库、自助融资、自助交易、自助服务为一体的钢铁物流仓库成功运营。

  在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大力支持,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钢铁流通促进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钢铁流通博览会”于11月9~10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说,“如果说我们一味想中国钢铁产业如何做大,那确实是困难重重,不知道从何着手,空间也越来越小。但是换一个思路,思考中国钢铁产业如何做强,这方面充满极大的空间,充满极大的希望”。

  蔡进认为,中国的钢铁行业充满希望,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是需要钢铁去支撑的,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很多的物流基础条件去支撑的,也需要钢铁行业,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等也是需要大量的钢铁行业去支撑的。

  据了解,为了让钢铁行业更规范的发展,当日会议上,启动了分级评定标准。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说,“最近已与银监会合作搞了两个标准,今天已经举行了两个标准的专家认证会,一个是物流服务的标准\质押服务的标准,还有一个是产品的标准。今后的发展更多是通过规范来促进,只有规范才能够长远可持续发展”。

  整个钢铁行业面临着“洗牌”。现场,各家从事钢铁相关的企业都在思考如何从中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出路。

  分食钢铁流通业 (一)

  钢材加工配送作为钢厂和钢铁流通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新模式,备受关注。但我国已建成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大多以简单的粗加工为主,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次大会上,不少专家都指出,目前国内钢铁流通企业已经受到了利润空间逐步缩小、价格波动风险逐渐加大的双重挤压,日子过的都很困难。如何有效地与用户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延伸产业链已经被各公司所重视,而做足钢材加工配送业务或许是出路之一。

  然而,目前我国钢材加工配送行业投资过热、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明显,业内各界呼吁相关的政策出台对行业进行引导。

  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

  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钢材流通领域企业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原先单纯靠销售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这样的企业已经无法过活。要想生存,眼光必须放的更长,从注重产品供应向开发下游需求转变。

  早在2005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中就提到,把“提高钢材加工配送能力,延伸钢铁企业服务”作为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的流通服务模式开始形成,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按照用户所需对钢材进行加工并及时送货上门,旨在解决钢厂产能与用户需求的矛盾。

  在市场大环境引导下,该行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国内诸多大型钢厂与流通商、外资、下游行业都纷纷“跑马圈地”,抢先布局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一时间,这类中心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以宝钢为例,在全国范围内的加工配送中心就达30余家,而武钢也不甘示弱,接近30家。这些中心均分布在国内重点用钢区域,,你争我夺,好不热闹。

  据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统计,我国现已建成的“较为专业、合格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有300多家。其中由钢贸商合资、独资建立的就达110家,其数量相当于钢铁生产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的总和,产能则超过了后两者产能总和的4倍。

  然而,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数量虽然激增,但是其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企业都还依然存在传统老思想,一味只在乎量,以为在这个强大市场需求拉动下干什么都能赚大钱,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了。”专家表示。

  中钢协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钢铁行业要转变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引导,这种加工配送行业出现了无序竞争,迅速变得过剩起来,新建加工配送中心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中国材料流通协会的金属加工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董志洪先生表示,目前我国在钢材加工与配送环节上提供的服务主要还是对钢材进行来料加工,而加工的方式均只是简单的开平和剪切,而所谓的配送服务也只是从外面租赁了几台货车。缺乏钢材深加工,这样难以和终端用户的需求对接配套。因此,盲目投资现在已经广泛存在于该行业中了。

  在此次大会上,演讲专家公布了一组数据引起了关注:据统计,有93.5%的钢贸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流通加工服务,但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其中剪切的比例最高,为51.2%;其次是横切、长度切割、纵切、拉平。然而,像等离子切割,抛光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流通加工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还不能为客户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

  与此同时,企业间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仅天津地区就集中了宝钢、鞍钢、五矿、中钢、武钢、包钢等大型钢厂和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各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上述专家举例说,一家上海的专门进行船用钢板预处理加工的企业老总跟他透露,这两年他们这类订单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今年的订单甚至只有前年的一半。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除了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企业间的同质化低端竞争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高端服务薄弱

  一方面是局部过剩,另一方面在用户需求的高端领域却存在供应不足的现象。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金属加工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耀琨说,目前,在我国的钢材流通领域,国内企业都苦苦在简单的剪切、开平等低端环节争抢和挣扎,而真正附加值高,能赚钱的环节大多数被跨国公司所掌握,而且供不应求,“利润高得我们的企业觉得恐怖,而且订单不断,这是很令人心痛的。”

  据了解,外资物流商如三井物产、韩国浦项等早在5年前即完成在我国沿海高端钢材消费区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布局。

  对此,有专家表示,与外资相比,我国目前加工配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设备水平还比较低;服务方式简单,服务领域不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无法为客户提供整体、精细化的全方位服务。”

  例如,日本三井物产的无锡宝井公司,专做硅钢。硅钢ABD全球采购一共7万吨,它就提供了2万吨。外资企业“细分行业及专业化服务能力很强,但中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说,我国在钢材加工的高端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但国内企业并未放弃努力。在高端汽车板领域,几年来宝钢已经初显锋芒。宝钢汽车板的营销100%都是通过加工配送中心直供。为此,宝钢定了两个战略措施:凡是战略用户“周交货”并实施“前期介入”,介入汽车厂商的新车型研发。如宝钢与国内部分汽车厂商进行模具开发和试制,有效缩短了新车型的研发和投产周期。目前,我国每生产两辆轿车就有一辆用的是宝钢的汽车板。

  钢铁企业不应单纯提供产品,而要给客户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目前宝钢的一些做法,其他国内企业或流通商很少能做到。钢铁企业要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延伸和丰富为终端客户的服务内容。

  深加工和高效钢材或是出路

  加工配送产业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对设备、技术、服务、资金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一些企业没有找准定位,加上初级加工量不是很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利润比较微薄,不排除行业出现洗牌的可能。

  在此次大会上,董志洪先生为中国钢材加工与配送中心指了一条出路:“发展深加工和高效钢材使用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效钢材和钢材深加工技术在当今发达国家也是重点开发的项目之一,由于能够节约大量的金属,延长钢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钢材深加工,就是对一次钢材进行在加工和多层次的综合利用,由于它是一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或者更深层次的产品,所以原料利用得更充分,产品品种多,使用价值升高,经济效益特别明显。比如把热轧板通过加工成冷轧板,每吨平均可以提高一到两倍,甚至两到三倍,如果把冷轧板再进行表面处理,即表面镀涂符合各种有机和金属材料,使得寿命可以提高更多,最高可以长达40年,现在在美国看到上个世纪初生产的钢材现在还在用。

  而高效钢材中的经济断面钢材,冷加工钢材,度层、土层、符层表面处理的钢材以及金属制品又可以是深加工钢材,为深加工提供了原料。

  因此这样发展下,流通领域这个环节的附加值将大幅提高,而且目前在国内这方面的应用还是空白,发展空间很大。董志洪先生表示,希望国内各钢企老总能看到这样的机会,提前布局。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套餐式”服务也是另一条出路。在这个钢铁流通领域,包含了贸易、剪切、加工、物流等各方面的产品,将这些产品整合打包,为客户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的服务理念将越来越被人接受。

  总之,钢材加工与流通在发展中一定要改变目前这种低端环节恶性竞争,高端环节被外资垄断的尴尬,要充分发展钢材深加工与高效钢材的使用。在整个流通环节要体现出服务为本的特质。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