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存在着资源分割、主体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与相关产业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不仅使全社会物流成本高企,也影响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国家竞争力。为解决这些问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强做优物流业,有必要进行总体战略设计,推动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最大化实现物流的时空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需要从全局出发,推动构建一个强大、智能、绿色的国家物流系统。
为什么要构建国家物流系统?
构建国家物流系统,有利于消除“孤岛”效应,提升全社会物流资源互联互通与综合协同的能力,为生产、流通、消费、产业、人民生活提供更优的物流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企业提升能力、为社会节约资源、为国家赢得竞争优势。
什么是国家物流系统?即指从总体与长远发展的角度,着眼于国民经济总效率总效益,根据物流业发展规律、业务间的内在联系、活动的时空范围,通过市场和政府力量的有机结合,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涵盖交通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等在内的跨行业、跨地区、多层次、全方位联接与协同的综合物流系统。它由基础设施网络、信息网络、运营网络等构成。
互联互通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互联互通、社会化协同、全方位集成、大规模定制”是国家物流系统具有的主要特征。它是由众多子系统、主体、要素等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子系统、主体通过互联互通和相互协同,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核心特征是物流活动、生产运作、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组织管理和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联通、协同,实现横向、纵向、端到端的全方位集成,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物流服务(见图1)。
图1:国家物流系统的基本架构与功能特征
实现多主体间的全方位互联互通是构建系统的基础。国家物流系统的联通可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外部联通,是物流系统与经济、社会、环境主体之间的联通。外部联通表现为物流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存在物质、资金、信息、价值、业务、能源等各种形式的有机衔接和交互。内部联通,分为决策、管理和操作三个层面。
决策层面的联通,是指政府部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等在物流规划、物流政策、物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联合统一。决策层面的联通关系到国家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管理层面的联通,是政府、中介、物流企业、物流需求方等主体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物流组织网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互联互通,是国家物流系统高效运作的保障。操作层面的联通,是指物流主体在各个业务功能环节的有机衔接,包括物流设施衔接、设备衔接、流程衔接、技术衔接、作业方式衔接等,是国家物流系统有序运作的基础。
国家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转必须依赖于多主体的协同。即需要物流供给主体、需求主体、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在物流运作过程中,通过合作、协调、同步,在物流规划、物流政策、物流标准、组织管理、设施网络等方面实现协同(见图2)。
图2:全方位互联互通
集成是国家物流系统基本功能的核心。国家物流系统要求实现包括纵向、横向、端到端在内的全方位集成。国家物流系统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形成智能网络,实现虚拟系统与实体系统的结合,使人与人、物与物、服务与服务、人与物、人与服务、物与服务之间能够高度联结。
纵向集成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集成,即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内部实现所有环节信息的无缝链接。横向集成主要是针对企业之间的集成,通过价值链和信息网络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无缝合作,为客户提供实时高效的物流服务。横向集成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在内的企业间协同。横向集成能够形成智能的虚拟企业网络,有效推动企业间经营管理、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实现不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端到端集成主要是针对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工程化数字集成,是在供需终端数字化的前提下,围绕整个价值链上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端到端集成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系统、人与设备之间的集成,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基础。
大规模定制服务。大规模定制物流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旨在充分识别客户的物流需求,根据物流需求的特征和差异性对市场进行细分,寻求差异化物流战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对物流功能进行重组,对物流操作进行重构,设计满足客户群需求的服务标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物流服务。
国家物流系统将大规模物流与定制物流集成,并在其中取得平衡,从而形成大规模定制物流服务能力。国家物流系统以物流功能模块化、标准化为基础,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服务功能视作不同的模块并实施标准化。以物流服务总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具体的客户需求对物流功能模块进行有机组合,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无缝衔接与协调。
以更好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物流系统构建
国家物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体制机制保障,以下八个方面的合力有助于国家物流系统的构建。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整合机制是国家物流系统各主体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社会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国家物流系统通过整合物流资源,调整物流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能够消除物流业“小、少、弱、散”等问题,提升物流业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宏观微观调控并举。宏观调控机制是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等手段,间接引导和管理物流市场主体,引导物流业结构调整和供需发展的机制。微观调控机制是物流企业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等变化调节主体与外界的关系,依靠计划决策、组织执行、监控反馈等运行机构,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目标、结构、功能和行为的一种自适应机制。
多主体间广泛耦合。耦合是指系统内子系统间、主体间、主体内部、系统内部的协调与配合。国家物流系统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在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运行全过程中建立多主体间广泛的耦合机制,能有效降低物流运作响应时间和运作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充分发挥并协调好各主体功能和系统总体功能,提升全社会物流运作的总效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74年生于浙江嵊州,1993年7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4月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5月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先后工作于社会发展研究部、产业经济研究部,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政策研究。2010年3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出版了《迈向物流强国----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物流经济分析》、《中国医药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 等著作 。代表性论文有《物流强国的总体战略设计》 、《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思路》 ,《中国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构建面向未来的国家物流系统》 ,《新时期深化铁路体制改革思路》《促进中国制造业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