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码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XF公司要求中转库在做每一笔出库业务时,把出库的所有整件的大袋码撕下或是现场扫描,用采集器在48小时内完成录入。对于非整大包装的产品,要手工登记袋码。大袋码丢失的要单独存放,完全登记小袋码后,以整件或小袋形式单独出库。同时,要及时导出条码数据,传给北京物流总部,由相关人员审核后上传物流追踪系统。在整个应用流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系统处理导致的条码信息错误率
XF公司的条码系统中,条码信息扫描时采集文件的名称为ERP系统出库单号的8位数字。当采集器系统出现问题,不能同文件名采集时,需要改动出库单号的第5位数字,并进行文件的拆分,这样的操作会出现条码文件重名的现象。另外,操作员扫描过程中的失误或扫描设备的故障都会造成文件信息出现差错,主要表现为条码文件名错误与重复。
(二)条码信息上传过程中的错误
采集条码时,需要将条码按客户分类保存。采集器的5位经销商编码一定要与单据上记录的信息一致,否则将无法准确追踪货物的流向。但由于中转库扫码或是外界客观原因,条码文件记录上会出现混淆客户代码对应关系的情况。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导致:一是根据条码系统无法查询准确的经销商信息;二是无法有效识别货物的跨渠道不规范流动。
(三)大、小袋码对应关系上的错误
根据中转库条码抽查报表,以及大小袋码之间对应关系的核对,小袋码存在差错会给条码查询带来一定困难,无法追踪货物流向。另外,由于生产或是操作员扫描时的失误,会出现小袋窜袋的情况。
(四)条码文件内数据错误
后期上传的工作结束后,据公司要求中商系统根据2010年度XF种业物流数据进行统计汇总。根据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3月17日的统计,错误条码的比率为4.98%。
针对发生错误率较高的运单文件的分类汇总,发现如下问题:中转库保管员面对数量庞大的发货单,无法做到100%扫码;条码出现多位少位;保管员自行编码。这些问题会导致条码对应其他运单号,提供错误的货物信息。
XF公司对中转库的条码文件整体情况进行了汇总(图2),针对发现的问题,会有相关人员在上传文件时进行及时的审核更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条码技术应用的优化建议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条形码成为人员、物资、器材编码识别的重要方式。在推广应用条码技术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码方式的标准化、规范化
物流管理中货品的信息除了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名等信息之外,还有批号、流水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发运地点、到达地点、收货单位、承运单位、包装类型、运输单号等信息。所有信息都保存在XF物流追踪系统的数据库内,其中一部分信息由条码来表示,以便随时提取。条码所表示的信息越多,越能随时获得这些信息,但条码标签的尺寸随之增大,识读所需的处理时间也随之增加。因此,在应用条码技术之前,必须合理确定条码所应包含的信息量。在尽可能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基础上,应制订一套货物专用编码规则,详细规定条形码的符号标准、质量标准,使条码应用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此外,XF公司为了防止不法人员按一定规律伪造产品标签,产品的大、小袋码使用随机不重复的条码进行标识。
(二)科学选择专用设备,做好维护保养
扫描器的分辨率不是越高越好,这是因为分辨率越高成本越高,而且由于印刷质量的原因,符号中的污点、孔隙、粗糙不匀边缘等缺陷在扫描时会被误识为条或空,影响扫描器的首读率和误码率。
条码设备属于非接触式使用的设备,避免了由于接触造成对设备的硬伤害。但并不是说条码设备不需要维护,灰尘的堆积、电路的损坏等都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读取。因此要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在XF公司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合作中,中转库的人员由第三方负责管理。公司总部的物流部门要定期对中转库人员进行培训,使中转库保管员了解公司对条码管理的重视,保证中转库条码文件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降低条码的差错率,提高物流追踪的时效性。
(四)加强中转库管理
XF公司与11家中转库合作,其中3家由经销商自行负责管理,条码信息出现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3家。经销商无法像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那样保证扫码率,有些经销商为了个人利益,一张运输单仅完成1/3的条码录入,其他部分存在仓库保管员自行编造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公司应加派人手负责条码的管理,或是全部与专业的第三方合作,避免出现管理漏洞。特别是在发运期间,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条码的采集和上传工作。
(五)加强经销商管理
由于XF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没有严格管控的情况下,经销商会恶意窜货,不但查处成本高,而且如果对条码数据信息利用不好,也难以查实证据,给预防和处罚带来难度。XF公司应根据条码数据提供的经销商统计信息,建立完善的经销商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