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拿工资的“机器人劳务”来了,能否医治“制造”到“智造”的痛点?

来源:新黄河 | 2022-03-28 11:42

  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且疫情形势下工人更难招、双碳目标、提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种种客观因素都在指向一个目标,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无论大中小企业还是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谋划“制造”到“智造”的现实路径。但是,大企业“船大难调头”,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技术瓶颈,转型的痛点也有不少。

  近日,一场智能制造路演活动在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关村信息谷举办,其中“机器人劳务”项目,让与会专家感觉耳目一新。新黄河记者又多方采访机器人生产企业、传统制造业企业等,均是第一次听闻。这一项目服务的对象——制造业企业不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不需要技术研发,甚至不用担心技改转型失败。

  只拿所替代工人工资的“机器人劳务”,能否医治“制造”到“智造”的痛点?

  “机器人代替了几个工人,就拿几份工资”

  这家名为“易闻科技”的创业企业,五年多前成立于杭州,目前在济南、长春、山西、台州等地设有事业部。济南事业部负责人江雪山介绍,公司主创人员或具有传统制造业丰富经验,或具有工业软件、数字化、物联网、集成电路、算法、传感器、机器人集成等成熟技术,以制造业需求为核心进行深入研发,软件与硬件并重,形成系统化的高可行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与其他机器人企业将工业机器人销售到工厂不同,易闻科技只是将机器人送到工厂“打工”,替代工人的工资就是机器人的工资。比如他们已经投放到企业且做得比较成熟的“机器人打磨工”,如果机器人做的是轮毂打磨,采用的技术是“3D视觉+IBF算法+机器人控制+机器学习+云上机器人”,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3.2个打磨工;如果是缸体打磨,采用“2D视觉+IBF算法+机器人控制+机器学习”技术集成,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4.2个打磨工;如果是排气管打磨,采用“3D视觉+IBF算法+机器人控制+机器学习+柔性技术”,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4.5个打磨工。

  事实上,传统重工业的打磨工,由于工作脏累、粉尘污染严重,年轻一代的技术工人已经不太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我们这种模式说简单也很简单,机器人代替了几个工人,就拿几份工资。”江雪山说,对于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制造业来说,前期可以说是零投入,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机器人上岗即高技能、高出勤,机器人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机器人升级等都由机器人生产企业解决,传统制造企业也不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人力、财力。“为了让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十余家大型企业打工,以后会逐步推广到中小企业。”

  机器人业界早已达成共识的是,工业制造过程中,凡是重复性的劳动,都可以由机器人来代替。但是,机器人并不是单纯进行人工的替换,不是简单地从人工到自动化,机器人必须具备学习能力,企业必然要进入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全域感知、智能互联、深度认知的机器人,被称为智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

        从“制造”到“智造”是必然,但大小企业都有痛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口净增长仅48万人,是近60年人口增长新低。

  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年轻一代不愿再从事又脏又累的车间重复工作,倒逼企业主考虑如何从“制造”转向“智造”,用机器人取代人工。

  事实上,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近日举办的一场“技改升规”云对接会上,山东省工信厅规划与技术改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山东加快推进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纵深推进万项技改、促进万企转型,这项工作等不起、拖不得,必须化危为机、寻求突破。”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实验区的山东,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智能化数字化技改被视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传统产业有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需要拓展应用场景,只要深入推动工业技改,传统产业就可以华丽转身,新兴产业就可以长足发展。

  从“制造”到“智造”是必然趋势,但转型升级存在诸多难题。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协会秘书长苏红星对全省装备制造企业如数家珍,“虽然工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丰富,多个子行业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但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不少企业不知道怎样进行智能化技改,对相关服务商持怀疑态度,不敢推进。山东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灿军告诉新黄河记者,大企业、小企业在转型中都有痛点。大企业“船大难调头”,如果实施技改,担心能否成功、生产效率能否保证,而技改必然还要有时间成本,原有的订单会不会被耽搁?小企业更多顾虑资金投入问题,虽然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10%-20%的技改补贴,政府也推出了“技改贷”降低融资成本,但真金白银投入仍然主要来自于企业的造血能力。在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的当下,企业必须打好小算盘,避免因为技改出现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

        国产机器人进入快速增长期,运行稳定性仍存挑战

  新黄河记者采访的长清一家制造业企业即表达了这样的顾虑:贷款搞也可以,归根结底是担心技改后的效果,是不是真的能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多家已经进行技改的工业企业反映,机器人是进口的,操作系统也是外资企业的,因为担心国产机器人性能不稳定。

  机器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多位专家反映,由于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大多仍处于模仿、跟随发达国家阶段,国产机器人尤其是重型工业使用的机器人的确存在运行稳定性的问题,需要在技术上逐步完善。

  一个新的变化是,外资企业受疫情影响,综合竞争力降低,国产机器人厂商正在迅速抢占外资原有市场。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实现快速增长。供给端,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套,同比增长44.9%;需求端,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5.6万台,同比增长49.5%。2022年以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7.6万套,同比增长29.6%。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散、制造业投资的不断复苏,工业机器人产销数据将持续改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

  新黄河记者在市场调研中了解到,国产机器人为了抢占市场,尤其是与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存在低价竞争的问题。业内人士为此呼吁,机器人生产厂商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精密度、确保生产效率方面,避免重蹈覆辙。

  再回到本文开头所举的“机器人劳务”案例,易闻科技尚处于初创期,年销售额不足1亿元,其在传统制造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智能化技改模式,但这种模式同样面临资金等问题的挑战。山东省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灿军认为,机器人硬件成本相当高,一台套至少在百万元以上,加上企业招聘了大量科技研发人员,如果企业只拿机器人取代工人的工资,前期投入巨大,成本回收慢,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路演活动中,“机器人劳务”项目受到各方关注,尤其是吸引了一些私募基金,但江雪山表示,企业发展主要来源于股东投入,股东主要来源于制造业、软件业,对风险投资等不太了解,暂不考虑引入投资者,目前业务模式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不会盲目追求快速发展。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