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人配送落地之路分析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3-05-05 16:44 | 作者:快言慢说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606.png

  随着物流快递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送货上门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商物流的头部企业如菜鸟,顺丰都拿出了具体方案。要解决物流末端配送这一痛点,无人车可能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的落地情况怎样呢?国外在无人配送方面正遭遇挫折,国内则高歌猛进,当然也遇到不少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外两重天

  年轻人的生活观、消费观与智能、智慧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使无人配送,在我国物流快递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然而,国外的企业,对于无人配送,却在裁员,关门停运,真是冰火两重天。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747.jpg

  先看国外,电商巨头亚马逊,2019 年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如何用电动无人小车完成「最后三公里」的配送,当时颇意气风发,但进入2022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称为「Scout」的项目,却被亚马逊直接砍掉,将近 400 人的团队解散,内部转岗或者另寻高就。

  同年,联邦快递(Fedex)也宣布停运旗下的无人配送机器人Roxo。美国无人配送的领头羊 Starship 公司,也裁员超过 11%。曾经拿到大众、福特数十亿美元投资,无人驾驶领域的超级独角兽 Argo.AI 宣布解散。

  曾几何时,Starship 的第一款无人配送产品在伦敦街头,成功将披萨送到用户手中,点燃了这个赛道,亚马逊、联邦快递,沃尔玛等,自研或者合作创业公司进行无人配送的开发;资本也青睐,投资阿里巴巴的软银孙正义,就曾豪掷 9.4 亿美金给由谷歌 waymo 首席工程师创办的 Nuro 公司。

  有着合适场景的无人配送,在欧美就怎么进入寒冬?有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也有经济下行的因素,更有美欧各国央行持续加息的影响。过去十年曾长期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驱使资本将钱投入创新的领域寻求高回报,今天宽松时代已过去,无人配送机器人等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深受其影响。

  在国内,无人配送有百花齐放之势,不仅有互联网独角兽美团,京东,阿里,更有快递大鳄顺丰和三通一达,还有初创公司毫末智行、Apollo、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

  在无人配送这个赛道上,阿里、京东自带场景,自己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自己就是运营商。早在2021年上半年,京东物流获得的无人配送领域相关专利超过500项。

  在过去几年里,美团持续聚焦于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的研发;强调科技属性的京东物流更是无人配送的先行者,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X事业部,布局无人配送,2019年11月发布最新一代4.0版本无人配送车。

  毫末智行没有直接面向C端提供服务,而是专注于提供无人配送解决方案;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手握自动驾驶技术的初创公司积极寻找商用场景,商用门槛更低的无人配送自然成了必然选择,推出了自主无人配送机器人。

  再说应用,美团无人配送车仅在北京已累计配送订单近5万单,并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已在常熟等10个城市部分真实道路应用,覆盖校园快递等场景,具备人车协同运营体系;菜鸟小蛮驴、已在真实城市道路和小区中商业运营。

  低速无人驾驶不同类型产品加速落地,已在某些领域及场景实现了小批量的落地,难怪业内有人称,2021年是无人配送商用元年,无人配送的解决方案,正从一个长期趋势的探索,变成中期更现实甚至迫切的命题。

  为什么无人配送在国外熄火,在国内却高歌猛进,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支持:中国整体上对自动驾驶更加友好开放,这一点是世界公认的,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向美团、京东等企业颁发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首次给予了无人配送车相应的路权。

  二是资金雄厚:美团、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家大业大,财力雄厚,短期内可以持续投入,直到无人配送商业化规模扩大到边际成本显著降低。另一方面,他们拥有末端物流配送场景,以及较完整的自主研发能力,可采用软件自研 +硬件采购+自运营的方式推进无人配送。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846.jpg

  三是场景适配:从自动驾驶落地的规律来说,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三大定律,低速、载物、商用场景的无人配送车更有机会率先大规模商用,尤其在末端配送中找到适配的场景。

  四是效率明显:美国的资料证明,从仓储或配送中心到最终用户,在大多数供应链中占整个运输成本的28%左右,其中大头主要来自配送人力成本。引入无人配送方案成为快递、外卖等场景的历史必然,除了提升当下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打破人力造成的边际成本天花板。

  五是范围广阔:无人配送+本地生活服务、无人配送+电商、无人配送+新零售等等,应用在城市开放区域的无人配送,应用场景更多,市场空间更大,随着技术架构体系在业内逐步达成共识,可适配通用性场景将更广泛。

  二、落地待有时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将采取自动配送,其蛋糕将远不止于千亿规模,然而今天,无人配送在中国的所有大街小巷出现,还为时过早,商业模式如何选择,成为入局企业面临的考验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850.jpg

  无人快递配送的优势是在上路,然而,应对公开道路行驶、小区穿行、路径规划、停车地点规划、人车交互等问题,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即使技术安全标准过关,成本应该不菲,落地应用还有很大的坎。并且,就目前来说,无人车上楼,难度特别大,这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无人配送机器人的技术核心是自动驾驶,这对车辆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车辆控制执行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当前绝大部分无人配送机器人仍然停留在 L3 水平到接近 L4 水平(高度自动驾驶),对高精度地图采集和路况规划还不完善,离独立运营还有一段距离。

  无人配送的落地,会带来技术挑战,但在这其中最难的挑战将是技术与商业、用户体验的有效结合。无人配送的前半程拼技术,而后半程则是拼运营能力、拼产品、拼用户体验。

  随着无人配送走向深水区,对场景理解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如果没有对场景的深刻理解,哪怕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比别人都深刻,也很难把技术转化成适合场景的产品。

  许多问题 在内部测试的时候很可能被“放过”,但在真实运营中,这些都会被发现,因此,来自真实场景的反馈,才能推动技术迭代,让无人快递业务很快地流转落地,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

  无人配送从实验室走出来之后,需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技术积累,然而,选对场景只是企业入局的第一步,后续要扩大商用规模,还需从多方面着重发力,大规模商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无人配送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当前缺乏像汽车一样的成熟产业链,要大规模商用必须要将无人配送车做到跟汽车一样成熟、安全和经济。

  从目前展示的实际配送能力和场景来看,现阶段无人配送距离大家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依旧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未来新技术是否会出现爆发性升级,成为最后一公里的最优解,则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市场也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机器人作为配送员,比如d在外卖等高频场景,在用餐时间需要大量运力,但在大部分时间却又用不上,这就导致配送机器人综合使用效率不高。

  无人配送接下来大规模商用,要基于商业化的正循环,不能靠资本无休无止地输血,而是要形成造血能力。

  如果无人配送成本高昂,既体现不出其相对于人力配送的成本优势,更不可能大规模商用,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驱动成本下降,数据积累驱动算法迭代,无人配送车在技术、产业链、实践经验上更加成熟,才是大规模商用的前提。

  无人配送大规模商用阶段的竞争,是将强大的技术形成软硬件结合的整车产品能力,将整车大规模量产的能力,在商业场景运营产品的能力,以及在场景获取数据再反哺给技术的能力。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855.jpg

  总之,无人配送的价值毋庸置疑,无人配送机器人产品试验范围获得了扩张,产品迭代速度大大提升,极有可能改变整个配送产业生态,我们也许正处于无人配送车规模落地前夜,但大规模商业化尚有难关需要攻克,其关键在于技术完善、路权开放和商业场景的磨合。

  三、混用最适宜

  互联网下半场,我们步入了人机混用新生态,过去的人工作业生态肯定不能满足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但完全的无人化,不仅当前技术达不到,就是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也不见得有必要,“人机混用”恐怕是当前最好的物流配送生态。

微信图片_20230502124032.jpg

  人口红利的消失,无人机器人成为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和初创科技企业解决末端配送问题的新方向,虽然陆续有好消息传出,但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需要突破,如何破解无人配送的局限性,如何扩展配送场景,人机混用恐怕是最好的选择,即,人做人擅长的,而机器做机器所擅长的。

  无人配送,强化商业价值的重心,人机混用肯定是最好的选择,无人配送必须与人们生活接轨,才能推动实际应用场景的增多,因此,物流配送必然是人机协作、共同完成,而且随着模式的成熟,配送成本将因此而大大降低,应用场景也将大幅扩展。

  正如美团配送部高管所说,无人配送车是对骑手的有效补充,它可以持续工作,比如承担更多夜间配送的工作;而骑手更为灵活,可以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场景,骑手与无人配送车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效率与优化用户体验。

  低速无人驾驶配送车+快递员模式正好弥补了二者的缺陷,发挥了二者的融合优势,难怪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加快着物流产业的升级步伐。

  复杂场景对无人配送的设备类型、运行模式产生更多种组合,人机/车结合配送、需要根据不同场景进行规划和适配,从实际出发,探索特色化模式。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机协作将成为共识,将带来更高效率、更优体验,更多的配送场景,智慧物流终端即将进入人机混用时代。

  人机混用的配送模式会在更大规模的场景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引入将拓宽其使用边界,彻底解决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现状的瓶颈。

微信图片_20230502124338.jpg

  深入的人机混合其实是在平台背后,或者说是技术层面,即人工智能与研发技术团队之间的人机混合,或者说人机交互式学习。人工智能配送,跳出了传统末端配送人力驱动,而进入了技术驱动范畴,成为“专职配送+智能派单”的平台。

  人机混用——“无人车+骑手”,即公开道路段由人送,园区内由机器送,这样一个组合并非当下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中长期的策略。某种意义上说,丰巢就是人机混用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成本和用户体验能比较好。

  无人配送开发的初衷,不是代替员工,而是为了减少员工的劳动量,人与机器,各有分工,密切合作。人机混用,推进快递小哥升级迭代。

  过硬的技术以及与实际场景结合的能力才是真本领,无人配送技术储备迎来爆发点,还需要和场景结合,以人机混用为模式,商业化才能逐步落地。

  未来,还将面临人机混合作业过程中,人机的分工,如何达到全配送流程的效率提升。线下配送主体、流程的变化,还要考虑系统对接、云端调度等问题,但人机混用,将无可争议地推进物流业的升级。

  总之,尽管“无人化”物流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全面普及还为时过早,我们将步入的是人机混用新时代,这是既智慧又经济的物流新时代。

微信图片_20230502124345.jpg

  结语:无人配送技术的落地应用,可能成为在线电商、快递、外卖平台重新洗牌的筹码,某种程度上来说,无人配送将重塑商业模式的底层模型,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