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过去3年(指2022~2024),中国物流装备市场仍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三年累计增长率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竞争更加残酷,价格战愈演愈烈。特别是2023~2024年度,价格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按照通常价格计算,大量项目的最终合同价均低于成本价,导致大量企业利润出现断崖式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在此局面下,外资企业几乎难以为继,出现部分退出的迹象。
导致中国物流装备市场出现如此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在资本催生下的新兴企业过多,市场增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二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竞争激烈,在没有差异化的情况下,大家能够拼的只能是价格;三是从2019年以来市场超乎寻常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市场的动能,市场需要调整。此外,在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市场缺乏监管,产品质量每况愈下,用户企业变相压价等,也是导致这一困难局面的重要原因。
2024年,中国物流装备市场大致会维持15%左右的增长,总体规模将从2023年的1000亿元增长到1150亿元左右。一个不好的信息是:2024年全国库房租赁市场出现严重的下滑,平均租金下降超过20~30%,有些地区甚至超过50%,这是过去1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不能不引起重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库房租赁市场的不景气,一方面固然是需求不足或仓库资源过剩所导致,但另一方面或许是市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个信号也未可知。
仓储租金的不断下调,会触发一个临界点:即物流装备的需求量将会减少。无论是立体库还是高位货架,其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节省空间。一般来说,当仓库租金下降到一定水平时,立体库的性价比将会急剧下降,使得企业更愿意租用更大面积的仓库以满足业务的需求。从这一点看,仓库租金的下调将会对未来自动化和智能化仓储建设形成阻碍,当然,从长期看,租金的下调是不可持续的。
市场的繁荣取决于多个方面,如购买力和投资欲望等。从供应方企业来说,适当的利润率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进行研发投入的前提。过度的价格战必然会削弱行业的繁荣,从供应商到客户都会受到影响。供应商自不必说,没有利润的话,企业很难生存,而对用户而言,物流装备以及关联的系统,需要长久的维护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当供应商没有能力继续提供售后服务时,用户将面临潜在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往往是致命的。物流装备的价格战,必然会外溢到整个物流供应链生态,无论是甲方用户,还是乙方供应商,都要承受其带来的风险。
关于中国市场前景的问题,王继祥先生提出了物流底层逻辑发生根本变化的论断,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科学论断。简单来说,即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过了规模发展阶段,我国很多经济指标已经达到全球的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以上,如2023年中国快递包裹量1300亿个,占全球65%左右;中国粗钢产量10.1亿吨,占全球54%左右;中国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量占全球的37%;燃煤发电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全年新增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等等。以中国的人口规模(约占全球17%)和市场需求来看,过去那种动不动就翻倍的年度增量,已经缺乏基本面的支撑。中国已经进入以质量换数量的发展时代,过去那种粗旷的发展模式将一去不复返。以房地产为例:在住房总体已经过剩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每年再有20~30%以上的增长,包括物流在内的其他很多行业也是如此。
总体来说,世界经济发展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有一定的天花板的,这主要是自然资源的限制。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全球经济的天花板也在上升,但每一个时期都存在这样一个天花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未来10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不可能达到美国今天这样的水平,不是因为科技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而是因为自然资源的限制。美国人口占全球约4.3%,但其消耗的财富占25%以上,这个占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降低。同样,尽管在不久的将来,存在中国GDP总量超过美国的可能性,但中国的人均富裕程度将不太可能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也同样是受自然资源的限制。除非未来人口逐渐下降,直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另一个看待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是人类发展的曲折性和波动性,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经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就是所谓的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02中国物流装备市场机会
过去20年,中国经济总量从16.18万亿(2004)增长到约132万亿(2024),增长7倍,这种增长不可能再持续20年。按照可能的估算,未来20年,按照每年4.5%的增量,将达到318万亿,增长约1.4倍。这个增量应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际的增长量,另一部分是CPI的增长量。其中CPI的增长按照历史数据估算,约占50%。
对物流市场来说,也会存在一个增量。这个增量将远大于GDP,估计是GDP的2倍以上。相对应的物流装备市场,也将产生基本同步的增长。按照2024年1150亿的基础进行估算,到2045年,中国物流装备市场将达到5000亿人民币以上。这也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实际的增长,其二是CPI的增长。
市场机会方面,首先,制造业物流将是增长的重点,毕竟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占全球制造比重达到30%以上。随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兴起,对智能物流的需求是刚性的,尤其是汽车、新能源、轮胎、高铁、飞机、电子、化工、生物医药制造等,对物流的需求将占主导地位。其次,流通领域,将在电子商务、海外仓等方面有比较大的机会。电子商务在经过一轮长达20年的野蛮增长后,其增长速度已经逐渐降低到理性区间,但体量巨大,绝对增量仍然非常可观,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用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自动化物流仓储装备的需求量仍然是巨大的。
在过去的2023~2024,物流装备市场内卷严重,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物流装备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能过剩主要还在于低端产能方面。中国物流装备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智能化大环境下的高端制造。
从长期看,低价竞争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智能化物流的普及推广,高端制造将成为主流,大量的低端制造将被淘汰。而高端制造需要有大投入的研发,高端人才的聚集,以及相应的高端制造系统的投入,这三者均要求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过去那种靠烧钱的增长模式,将没有用武之地。企业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自身造血能力才能长久,必须要有自生生命力。从这一点也可看出,企业维持正常利润是必需的。
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高端制造?所谓高端制造,主要指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高,产品制造难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典型的高端制造行业如芯片制造、飞机制造、高铁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等,多属于高端制造。高端制造必然会有高门槛、高投入、高产出。高端制造的毛利率一般应在60%以上,有的甚至会达到80%以上。制造业正常的毛利应在30~40%,反观我国,机械制造业毛利率长期在20%以下,最近2年的物流装备行业,毛利率更是在15%以下,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行业发展,也是没有前途的。
从高端制造业的定义看,物流装备目前还不具备进入高端制造的行列。只有其中技术含量较大的产品,如机器人、AGV、分拣机、穿梭车、堆垛机等,未来或可进入高端制造行列。当然,高端制造也没有十分严格的指标,只要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均可以视为高端制造产品,从这一点看,有些物流装备也是具备高端制造条件的。此外,物流装备是一方面,而物流系统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大型物流系统以其复杂的构成,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对物流装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完全具备高端制造的条件。
03全球物流装备市场机会
2024年全球物流装备市场约4000~4200亿人民币。据MMH杂志每年的统计,2023年排名全球前20位的物流系统供应商,其总营收达到317.74亿美元(含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占比小于10%,国外市场占比约90%),比上年增长10.7%,约占整个国外市场70~80%。由此推算,全球(除中国外)市场约为3000亿人民币,加上中国市场1000亿左右(2023年),总计约4000亿。未来全球市场维持温和上涨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当然也要考虑地缘局势的恶化带来的影响。全球物流装备市场的增长,得益于制造业的快速恢复,尤其是电子、新能源、医药、零售、电商市场的快速增长。大福、德马泰克、KNAPP等企业莫不如此。
全球经济发展极不平衡,37个发达国家人口占全球16%,GDP占比约为60.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0%),是全球平均数的4.38倍。作为参考,中国人口占全球17%,GDP占比约17.8%(与汇率波动有一定影响),基本上是处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他国家人口约占全球67%,GDP约占全球21.4%,仅为全球平均数的27%。物流装备市场与经济水平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越高,高端制造业越发达,物流总量越大,电子商务越发达,而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其对于自动化物流系统的需求越大。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购买力低下,人工成本也较低,对自动化物流系统的需求就会很低。除了个别必需的行业,如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迁移带来的需求,邮政、零售、电商等行业有部分需求外,其他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从发展的眼光看,海外的机会显然比国内要大得多[1],而且潜力巨大,这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北美仍然是全球物流装备需求量最大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地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商业和电子商务,还是发达程度和未来人口增长潜力,在全球首屈一指。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中东、南美也存在较大机会,日、韩目前需求还不错,未来则因为人口老龄化,将会是逐步衰落的地区。
中国企业布局海外,与发达国家分一杯羹,其想法是非常不错的。但中国目前还缺少可与全球顶级物流装备企业一争高下的综合实力。在技术成熟度、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尤为突出,此外,对外部环境、法律法规的了解,也是中国企业的短板。唯一可以一争的是价格和工期,但仅仅有这两样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质量不过关,技术落后,导致项目不能按期交付,将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中国企业可以尝试的市场,在目前主要是“一带一路”影响较大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企业投资的项目,以及东盟等国家的本土项目。从产品上看,简单的产品,如货架、立体库等有较大的竞争能力。近年来,AGV/KIVA/CTU等产品走出国门,在欧洲、日本、北美都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企业品牌意识较差,这是所有企业要面对的共同问题。品牌的建设,不能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也是整个行业的事。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是代表国家,所有的言行要服从国家大局,所有关于质量的标准要一致。但显然,很多企业并不是这么想。
尽管如此,中国产品走出去,仍将是必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的短板可望在数年之内即可陆续补齐。中国制造,不可能长期处于低端水平,也不可能长期处于粗制滥造的阶段,必将会有质的飞跃。乐观估计,预计在未来10~15年之内中国物流装备将在海外迎来大爆发,甚至有望占有全球海外50%以上的市场。
04结束语
从长期看,中国物流装备市场是一个刚性需求市场,需求量将呈现逐步上涨的态势,20年后,中国市场超过5000亿人民币。目前阶段,我国物流装备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阶段,这是导致中国价格内卷的主要原因。
中国当前的物流装备市场总量被严重低估,如果按照可比价格进行计算(目前欧洲及日本的同类产品价格大致为中国的2倍以上),中国的物流装备市场大致相当于全球的40~50%,而实际大概只有25%左右。之所以如此,一是欧美产品定价本来就高,以堆垛机为例,欧美产品从过去15年前的200万以上降低到目前的100万左右,国产设备大致从60万降低到目前的50万以下,仍然达到2~3倍;第二是国内价格战导致的价格进一步内卷,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计算,我国物流装备产值应为实际的120~130%,即达到1200~1300亿左右。从中国的GDP、制造业、人口、经济发展综合指标等在全球占比来看,我国物流装备产能过剩是比较明显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国一些行业的过度繁荣,虽然促进了物流装备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却使得可持续发展缺乏有力支撑。我国的制造业如此,电子商务也如此。我国2023年的电商包裹数达到1300亿,2024年预计将超过1600亿,增长20%,占全球65%左右,是全球人均平均数的9倍。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电子商务非常发达,但另一方面,这也是畸形的和极不正常的,应对其负面影响引起足够重视。
到2023年,中国物流装备(含系统供应商)上市企业已达到近20家,其营收超过350亿(部分企业有其他业务),约占全部市场35%。中国物流装备企业整体效率低下,人均产值总体维持在100万到200万之间,利润更是少得可怜,而全球的头部企业,其产值大都在300万以上,有的超过500万,其利润也是中国企业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其实,中国物流装备企业的情形也是中国所有其他制造业企业的一个缩影。以手机为例,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并且拥有像华为、小米、vivo这样的大型企业,但苹果一家的利润就占到了全球的90%左右。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外,中国企业的集成度显然远不如全球顶级的物流系统供应商,仅日本大福一家企业,2023年的收入已达到约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20亿,几乎相当于中国排名前20名的企业之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物流系统集成的企业有超过500家,而从事设备制造、零部件制造的企业超过3000家。过于分散的行业参与者,也是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复投入增加,重大创新不足的根本原因,但要改变这一状况却并非易事。
从数据分析看,海外的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尽管发展很不均衡,但总体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蕴藏着很大的需求。如果未来全球市场达到中国这样的程度(虽然总体可能性很低,但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好的人口大国,如东南亚、南美、印度等国家,将有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则仅电子商务这一领域,增量还会增加5倍以上。全球物流装备在20年后总量将超过1万亿人民币规模,这几乎是可以确定的。面对这一发展前景,中国企业应主动出击,练好内功,塑造好中国品牌,以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