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重庆,物流崛起

来源:物流产品网 | 2025-02-19 20:20 | 作者:快言慢说

 11.jpg

图片来源:网络

  在西部大开发,产业西移的大背景下,重庆担负着重要使命,是西部发展战略支点,内陆开发综合枢纽,为此,国家赋予重庆五大国家物流枢纽的地位,以畅通国内国际市场,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庆也借此机遇,打造四向通道,推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使物流崛起,从而也带动重庆本身以及大西南的经济崛起。

  一、天时、地利、人和

  重庆地处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被赋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目前,重庆是西部首个GDP超3万亿的城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又被中央赋予相对重要的定位。

  重庆的战略地位一直非常重要:建国前,重庆就是我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抗战时,是大后方的中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三线建设时期,重庆一直是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众多的兵工类,汽车类,冶金类大型国家级企业,具有我国主要老工业重镇的悠久历史和工业基础。

  重庆作为位于西部的唯一的国家级直辖市,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是大西南地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重庆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拥有一批技术和产能在国际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庆作为工业重镇,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国水平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6%,高于全国水平7.9个百分点;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5.3万辆,乘着新能源的东风,锂电产业也迅速崛起。2024年,重庆GDP为3.2万亿,增速5.7%;2025年的GDP增速目标,定在6%左右。

  无论是航空、水路,还是铁路、公路,重庆都处于重要的交汇点。重庆位于长江之畔,嘉陵江之滨,这两大江及支流共同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核心的广泛水运网络,拥有136条可通航河流,沿江的万州、涪陵等港口码头众多,使得千万吨级轮船能够全年无阻地通航。

  重庆是多条重要铁路线的交汇点,包括成渝、川黔、渝怀、襄渝、达万、宜万等15条铁路过境,重庆拥有江北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总之,重庆是一个具有丰富航空、港口、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的节点,

  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中央决定把重庆列为国家级五大物流枢纽之地,这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目前,重庆是西部唯一的兼有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资格的城市,力压成都及西安,成为了西部物流枢纽之王。

  就长江流域来说,国家对物流枢纽做出了顶层设计:重庆、武汉和南京同是长江沿岸城市,分属上中下游,分别位于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城市成为了各自区域的物流枢纽,通过长江的水运联通,打通了整个国内的物流疏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

  所谓国家物流枢纽,是中央确定的在全国流通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的物流基础设施群和活动组织中心。在重庆的五大物流枢纽中,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战略地位最为重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还是该地区的航运中心。

  产业西移,尤其是制造业从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梯度转移为重庆提出了现实的物流需求,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热词备受瞩目:发挥陆港枢纽优势,赋能国际物流高质量发展,以更加成熟和强大的物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大物流带来大开放,成为重庆新一年的战略任务。

  二、西向,南下,东进

  重庆作为西南部的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着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使命,也就是重庆市政府所说的全域拓展“四向通道”,不仅是以我国的版图为界,而是跨越山海,走向世界的。

  重庆市的物流建设思路和部署,以贯彻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规划(2021-2035)中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为目标,可分为西向,南下,东进三大部分。

  西向以东欧班列为主,南下则是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核心,而东进则是在长江黄金水道上作文章。在重庆,中欧班列向西穿越广袤的欧亚大陆,长江黄金水道向东通江达海,而西部陆海新通道则南下直达东盟十国,绵延繁盛。

  1、西向

  重庆是中欧班列“渝新欧”国际集装箱班列的始发站,是连接中欧陆上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

  2011年3月,我国首趟中欧班列自重庆沙坪坝启程,这不仅是一趟货运列车的远行,更是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物流版图重构的序章,一场关于开放与连接的实践悄然拉开帷幕。

  全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渝新欧”的诞生,打开了西部内陆地区通往世界的大门,正式开启了中国直达欧洲的陆路国际贸易大通道。

  从“渝新欧”再到统一品牌的中欧班列,重庆始终走在全国中欧班列发展的前列,团结村中心站,作为重庆中欧班列的始发站,随着这条国际通道的稳定运营,由昔日的农田小站发展为了东南西北国际通道“四向”齐发、铁公水空“四式”联运的国际枢纽。

  从第1列到第10万列,重庆中欧班列累计发运货物超150万标箱,运输货值近6000亿元,货物品类上万种。中欧班列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不仅推动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交流,更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关键纽带,而这一切都具有重庆辨识度。

  十四载蜕变,强化了重庆作为中欧班列重要节点的地位,更促进了物流网络的广泛覆盖。重庆中欧班列现稳定运行超50条线路,覆盖亚欧116个节点城市,重塑西部内陆物流新版图,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今天,重庆没有停下西向的脚步,新打通“重庆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重庆一西班牙巴塞罗那”两条线路,跨里海直达欧洲腹地线路实现双向贯通,同时,进行大国博弈下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研究。

  2、南下

  陆海新通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是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合作共赢的黄金纽带,重庆铁海联运班列可直达东盟主要港口,以通道物流服务为基础,强化通道对经贸、产业的服务能力。

  作为策源地,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从重庆出发,经广西钦州港发往东盟。近年来,重庆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为核心,于2023年6月,整合市属重要物流企业,包括重庆港务物流集团、重庆国际物流集团等,形成了资产总额近500亿元的重庆物流集团。

  以陆海新通道平台为主导,针对以往运输方式间换单手续繁琐、运输数据无法共享等短板,加快“一单制”在跨境多式联运过程中的运用和普及,基本实现联运全流程信息可视化、可追溯,促进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间无缝“换乘”。目前,“一单制”已由最初单一的铁海联运班列延伸到中越、中老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货物品类已从平行进口车扩展到木材、机械设备等。

  全国首笔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链”数字提单结算及融资业务也在重庆园区落地,同时,落地了重庆市首个国际法务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法务区,实现渝桂铁海联运主干线数据链贯通突破,实现了智慧铁海联运综合场景。诸如铁路信用证提单、国际铁路运邮等在重庆园区诞生的“中国经验”,也不断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复制。

44.jpg

  2024年7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次将“多次中转”功能运用在“海-铁-江”联运进口上;10月,陆海新通道“东盟快班”越南首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新疆一重庆一东盟”跨境联运班列也首次整列到站;中新、中老、中缅通道功能正在拓展和能级提升……载着我国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品“跑进”国际市场,让东盟的水果比过去“抢鲜”进入中国。

  2025年,重庆则要力争一季度测试开行“笼车+滚装”铁海联运班列、中老泰全程时刻表班列,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量超27万标箱、货值超500亿元,以新质生产要素驱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重庆还担负着统筹和周边省份共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任,西部陆海新通道,使重庆直接联动北部湾港、四川成都、新疆乌鲁木齐等9个枢纽战略伙伴,在推动我国西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东进

  长江黄金水道是贯穿我国东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重庆,不仅是西部发展的排头兵,更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组建不久的重庆物流集团在长江流域重庆段679公里岸线范围内共有货运泊位67个,年货物吞吐能力1.18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315万标箱,商滚车吞吐能力145万辆。

  重庆港,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内河主枢纽港、拥有有长江上游最大的内陆码头果园港,还有朝天门码头、寸滩港、洪崖洞码头、涪陵港区的多个码头和万州红溪沟、江津兰家沱和珞璜港4个铁水联运港区,是国内第一家长江内河港口上市公司。

  为了更好的完善东西通道,2月10日,重庆市在重庆港的基础上,对市属国企港口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构建以长江航运为中心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33.jpg

  为了使属下港口较快建成专业的大宗商品中转基地,重庆港引入了社会资本,通过在重庆联交所挂牌发布增资信息,选定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旗下子公司重庆江津港务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最终投资方,将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把江津港务所属江津兰家沱港区打造成为面向西南的公共粮油中转基地。

  4、融合

  重庆的物流发展,不仅是是四向而行,更为重要的是无缝衔接,重庆大力推进铁水联运发展,强化各铁路站场生产衔接,所属的果园港的蝶变,是重庆物流无缝连接的缩影。果园港是长江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中心和件散货集散中心,使其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实现江铁接驳,无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从而使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两大贸易通道与长江经济带实现“无缝衔接”……

  比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我国首班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的始发站,也是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地之一。重庆不断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航运、国际航空等多通道高效协同联动,提升国际物流综合效能。

  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两大国际物流大通道,加上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向大通道,不仅通江达海、贯穿欧亚,更能通过四向通道的联动,实现“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无缝衔接,开放格局焕然一新。

  “五型”国家级物流枢纽在重庆“合纵连横”,形成合力,共同打造陆海并济的综合物流枢纽,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区域性物流新体系,目前,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筹划的战略整合,更有利于重庆四向通道的开拓和物流体系的升级。

  中国物流集团和重庆物流集团的战略整合,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通过资源整合,把盘子做大,有利于中欧班列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重庆更好地统筹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塑造我国大西南的供应链物流格局,进一步拓展制造业物流、特种物流以及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

  中国物流集团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成立,而重庆物流集团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变革的序章。重庆物流集团,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物流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国物流集团以综合物流为主业的“新央企,在国际物流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二者的整合,有助于中国物流弥补中国物流集团在西南区域的网络短板,完善其产业链布局,加强其在长江流域的物流服务能力,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的更高效衔接;使重庆物流集团突破在跨境铁路运力等资源瓶颈,在国家层面来考虑重庆物流产业的发展,拔高重庆在全国物流方面的地位,尤其是能够赋予重庆更大的能力。

  两家企业的资源重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物流服务的竞争力,实现“国际网络+区域枢纽”的协同效应,是国家战略落地、区域经济赋能、行业格局重塑的多赢之举。

640 (9).jpg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物流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重庆需要织密国际物流网络、优化跨境运输线路和提高跨境物流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提升现代化集疏运体系能级,提升跨境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开发物流新产品与服务,提升智能化水平,促进联运模式的有机融合。

  去年11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实施方案(2024—2029年)》,提出构建“4656”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即打造“四向”国内国际双向物流通道、构建铁水公空管数“六网”协同运输体系、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和功能、构建“六项”综合服务体系。重庆正以改革织密物流之网,放大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集成效应。

  2025年,重庆力争枢纽通道联运量增长20%,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全力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三、辐射,带动、发展

  重庆“五型”物流枢纽地位对其本身及西部开发至关重要。重庆的物流建设,实际是一盘大棋,与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交集相当大,目的是充分发挥“物流+经贸+产业”的综合效应。重庆,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城市,曾因地理位置的限制,对外开放之路步履维艰。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重庆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思路,依靠四向通道建设与国家物流枢纽的落地,助力重庆向外而兴,向新而盛,为重庆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也带动了成渝乃至西南的经济发展。

  国家级物流枢纽的落成,为重庆带来多方面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将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生产型和商贸型企业入驻重庆各区,带动各个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助推重庆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中欧班列(渝新欧)肇发于重庆。当时,开通中欧班列是为了满足重庆向欧洲出口笔记本电脑的需求,而现在从重庆铁路口岸出口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笔记本电脑在出口商品中的占比在下降,而整车、汽车配件、日用品、机电产品等商品占比逐渐上升。

  2024年4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将形成“国际通道+口岸+综保区”联动发展局面。重庆物流陆上联通近40个国家的110个港口,海上辐射1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个港口,大幅降低了企业国际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超10000种货物通过园区常态化集散分拨,枢纽通道的联运量实现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大的物流集散能力。

  重庆市口岸物流系统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抓经贸、带产业、促通道、建机制,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面向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中心。

  近年来,果园港在重庆率先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江津区是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主要承载地之一,当地坚持“通道+经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布局发展冶金装备、通机农机装备、先进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重庆抢抓国家政策红利持续叠加释放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引作用,围绕物流枢纽,布局枢纽产业经济,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奋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形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枢纽经济体系。

  以枢纽港产业园推进机制、建设模式、实施路径为基础,研究制定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方案,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临港、临空、临铁产业。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是领跑中国外贸出口的“新三样”,也是重庆新的拳头产品。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重庆中欧班列的源发地,随着重庆中欧班列线路的不断拓展和货量的不断增加,已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多式联运、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枢纽,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物流枢纽建设树立了典范。

  2024年,重庆枢纽通道联运量达14.46万标箱,而2023年为9.25万标箱,2022年为5.7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衔接的水平正逐年攀升,为重庆加快建设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写下生动注脚。

  物流对重庆的助力,最终都体现在一个个经济数据和民生数字里,体现在细节中。方便菜农的“扁担轮渡”,把乡村向外的触角,接驳到城市;“背篓专线”开通,渝北区石船镇的菜农们,坐着地铁去城里赶场,成为常态,这就是中国式现代物流为民生的鲜活实践。

  重在的大物流布局,不仅使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3.3%左右,而且对大西南具有辐身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22.jpg

  重庆在西南乃至西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对物流枢纽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西部地区应加强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提升物流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是连接内陆与沿海、联通国内与国际的重要枢纽,发挥着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致力于服务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

  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组织中心,与西部省区市紧密协作,推动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这一通道发展成为一张密集的互联互通网络。重庆的物流通道与枢纽建设与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具有带动西部,辐射全国的作用,目前,川渝两地企业异地查询,报关单、舱单数据落地已全面实现共享。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旨在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物流需求不断升级,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背景下,其物流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重庆作为作为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物流枢纽,打造覆盖成渝地区的物流网络,提升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和区域合作需求,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以一盘棋的思维,深入深度贯彻成渝协同开放,共同建设出海出境大通道。

  作为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重庆果园港开通了四川、贵州等地至港区的多条铁水联运运输线路,成为中西部地区外贸货物的中转港,形成辐射四川、贵州、陕西等地的铁水联运运输网络,在四川、贵州、新疆新设立三个无水港,形成无水港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

  拿重庆的中欧班列来说,不仅促进了本地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的完善,更推动了区域联动发展的深化,整个西部地区物流通道的升级。

  通过中欧班列线路网络,重庆市可高效连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现已建立起以重庆为集结中心枢纽城市带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重庆与其它地区的经济融合。

  而中国物流集团和重庆物流集团的战略整合,通过央地协同,打破区域壁垒,优化全国物流资源配置,落实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目标,加速进入以央地协同、跨区域重组为特征的整合阶段,整合更多物流和货物资源从重庆进行出口,带动周边省份共同发展。

  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实行了“集东盟供全国,采全国销东盟”,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正以自身的发展,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庆将进一步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以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为抓手,秉持“开放包容、创新实践、协同联动、共建共享”理念,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打造成惠及沿线国家的开放之路、合作之路、繁荣之路。

  重庆的大物流建设向中国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全新的物流方式和巨大的市场机遇,不断加强与产业对接。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供应链物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标志着物流行业全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大重庆物流崛起,造就了西部内陆一片辐射陆海的广阔天地,关联着世界的脉动。

  结语:重庆物流建设打造的是,立足重庆、带动西部、辐射全国的大型现代物流航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正全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不断强化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多通道高效协同联动,快构建“4656”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持续提升国际物流综合效能。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