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仓储业与传统仓储业的竞争

来源:中国物流产品网 | 2007-03-20 12:11

    与某些学者预测的相反,尽管JIT、精益物流等现代技术使“零库存”概念日益引起重视,但并未成为国内主流的业务模式。在电子商务、供应链协作、全球化、快速反应、及时交付的影响下,对于仓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需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订单、批量更小、处理和存储更多货物、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处理更多退货等。与此同时,生产制造业的转移和高级化、消费者需求的随机多变性、各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新的产业准入和投资政策的出台等,促使现代仓储业出现了多种业态,例如,原料及零组件仓储(raw material and component warehouse)、在制品仓储(work-in-process warehouse)、制成品仓储(finished goods warehouse)、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订单履行中心及仓储(fulfillment warehouse and fulfillment center)、区域仓储(regional warehouse)、地方性仓储(local warehouse)、保税仓储(bonded warehouse)、附加价值服务仓储(values-added service warehouse),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陆续通过新建、收购、合资、改建等方式拥有了庞大的仓储设施资产,包括大型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港口设施、物流园区设施等。
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1996年在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俱乐部,经10年的投资扩张,目前已拥有66家商店,店面扩展到20个省,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连锁超市企业之一。普洛斯公司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计划投资26亿美元,已投资4亿美元,建设了25个物流园区,遍布内地15座城市,基本完成在中国的市场战略布局。联邦快递公司此前的服务网络已覆盖220多个城市,2006年又通过并购手段一举拿下了大田物流在国内550个城市的业务网络;TNT公司业务覆盖中国200多个城市,网点超过2000个,中国市场已成为其在欧洲之外的最大市场;德国DHL业务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等等。

    国外著名跨国物流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和管理技术,能够为消费者、生产制造商等提供更完善的物流增值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战略布局将其 “供应链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整体移植到了中国。例如,为UPS提供广告服务的美国麦肯·伊瑞克森世界集团(McCann—Erickson World Group)1991年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提供公关服务的爱德曼国际咨询公司1990年在北京成立独资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实现了与UPS的业务对接。随着国家政策陆续放开,其“跨国链条”上的协作企业还将不断进入。届时这种“群居生存”(Clustering life)现象将形成惊人的整体竞争优势。在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情况下,不仅是国内本土生产制造商要求提供现代物流服务以降低成本,国外生产制造商在中国也迫切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与本国同等的物流服务水平。

    从此意义而言,未来仓储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以外资或合资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仓储业与国内计划体制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传统仓储业之间的竞争。国内传统仓储业能否在未来的商业版图中占据产业链中、高端服务领域,而不是沦为国外供应链上廉价的附属品,将成为发展致胜的关键。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