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流通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一)

来源:建设处 | 2007-02-01 12:49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拓展对外贸易和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流通业,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内在要求。为引导和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以来全省流通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以来,我省流通业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到2005年,我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4.3亿元增长到1765亿元,增长67.4%,年均增长10.9%,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64.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 )亿元,年均增长( )%。流通业的增加值占GDP的1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网点55万多个,营业总面积5000余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50余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12.5%,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3.4%。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市场)近120个,销售总额约750亿元。
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较快,先进流通经营方式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全省现有各类连锁企业近200家,拥有连锁门店2000多个,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预计到十五末,全社会连锁经营销售额达300亿元,占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时点销售、电子定货等新型流通技术在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中开始应用。省烟草、煤炭、有色、叉车、汽车等行业已在有效运行B2B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医药、商贸等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展B2C电子商务,徽商集团设立了全国首家钢材网上交易市场。同时,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中。
三是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到“十五”末,全省拥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000多家,零售额328.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比2000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有( )家,其中徽商集团已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进入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行列。
四是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全省商贸系统1000余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中已有近90%完成了以“双退出”为核心的改革,有1家上市企业。大批的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基本实现了放开搞活。
五是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纷纷登陆我省。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已进驻合肥、芜湖等地。上海百联、北京华联、南京苏果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纷纷在我省设立连锁企业。外来商业资本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推动了我省商业格局的变革。
六是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商务部的指导下,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商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已经全面启动。建立了试点工作部省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点制度,成立了联络办公室和试点办公室;省政府制定并出台了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产品国内销售体系、农产品出口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的三年规划,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67个试点县(市、区)和89个试点企业;上报了项目扶持资金申请计划;推进了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强了政策衔接。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起步扎实,受到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到2005年底,全省改造和新建日用消费品乡村连锁店和农资连锁店3627家,配送中心121家。
二、我省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流通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也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不快。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65亿元,增长13.3%,总量居全国第( )位, 在中部6省中居第( )位,总量与6省平均值的差距还在拉大。自2000年以来连续数年位次徘徊不前,增幅居全国( )位。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二)组织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弱。全省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左右。尽管有徽商集团、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比较大的企业集团,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公司和商之都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额之和仅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的15%。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全面放开,在各种外来资本蜂拥而入的竞争面前,本土企业的劣势逾发明显。
(三)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推进慢。虽然我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百货店、食品杂货店等传统业态。批发业尤其是重点批发企业还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阶段,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严重滞后。大型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制约着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四)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水平较低。我省大多数流通企业目前还在实行“公司商场部组”三级管理、“公司商场”两级核算、商场、部组承包经营的传统管理方式,把统一的经营主体裂变为一个个小团体和利益单位,降低了公司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分散了公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管理手段上,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电子网络、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管理技术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五)流通秩序不规范,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流通业规划管理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态、布局不尽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
(六)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畅。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停留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先导产业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投入不足、支持不够、缺乏抓手,基础建设落后,特别是管理部门频繁变动,导致行业发展严重滞后。
(七)人员流失严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正是由于在不断改革中,流通工作机构的频繁变动和逐步弱化,直接造成流通行业人员大量流失,特别是在作为流通工作重点、难点的基层,人员严重不足,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十一五”全省流通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流通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当前,全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到“十五”末,全省经济总量将达到5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 ):( ),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在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和需求决定市场,流通处于经济运行的始点,成为先导型产业,而且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已经赶上并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这些都为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消费需求潜能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省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甚于全国,与经济增长相比,居民消费增速缓慢,人均消费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比重偏低,且增速缓慢。消费需求巨大的发展潜力使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间。
(三)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要求流通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据测算,2004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5%,2005年进一步降低。根据相关理论和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40%左右时,是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阶段,其显著特征是消费需求结构明显升级。消费需求的重点和结构从传统的满足基本生活消费的温饱型开始向以追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为主的小康型转变,围绕住、行和消费者身心发展与健康的消费支出开始成为消费需求的重点。住房、汽车、电子通讯设备、休闲旅游、健康保健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成为消费热点。
(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2005年末,我省城镇人口将达到(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 )%,比上年增长( )。按这个速度,预计到2010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 )%左右,平均每年城镇人口增长( )万。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城乡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而城镇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城镇人口的增长必然带动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要求流通的相应快速发展。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农村市场流通的加快发展。随着国家利农政策的落实,我省农民纯收入和潜在购买力都将大幅度增强,2005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 )%,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个百分点。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需求。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农村消费品市场、农资市场等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流通网络,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之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农村市场流通必将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有力地促进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六)我省流通业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自身条件。我省流通业从小到大,流通方式从少变多,流通企业由弱变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内外贸一体化的加快等,为我省加快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对内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加剧了流通业的竞争。自2004年12月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外资对我省的涌入明显加速。“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流通业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外资流通企业由探索适应转向战略发展期,从零售领域向批发、物流等纵深和高端领域发展。国际流通资本来皖投资加速的同时,沿海等省外资本也加速向我省转移。这一趋势在“十五”时期开始显现。这对我省流通业而言,一方面将带来现代化的示范效应,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整体流通效能的提高,改变我省现代流通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将对省内流通企业形成较大的经营管理、市场份额和人才流失冲击,进一步加剧流通业的市场竞争,加速流通企业的内部分化,加大生存压力,并逐步把竞争从流通领域引向生产领域。目前,我省流通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力较弱,能否在强烈的外部冲击下站稳脚跟,结果难以预料。内外资流通大企业的进入,决不仅仅是我省流通业的生死存亡问题,还将主要牵涉到我省大大小小制造商的产供销命脉,直至整个区域经济。因此,壮大省内流通业十分迫切,意义深远。
(八)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流通工作正日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省政府领导时常亲自过问工作情况,及时研究、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次专门作出批示;各有关部门积极协作和鼎力配合,给予很多帮助和指导;各级政府把流通工作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建立工作责任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省已基本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许多地方配备了较强的流通工作队伍。为了推进发展步伐,国家和我省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商务部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执行和出台一系列促进商务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各有关部门也围绕企业改革、基础建设、人员安置、财政支持以及税收、金融等各方面,制定了许多的支持政策,为我省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十一五”全省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我省“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城乡市场流通改革与创新并举、繁荣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同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要求,立足于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动作、多元投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我省流通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主要目标
1、总量扩张目标:按照比GDP增长10%速度快2个百分点的要求,即按12%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元,力争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摆脱长期以来在全国位次徘徊不前的局面;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 )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
2、流通现代化目标:连锁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5%;90%以上的骨干流通企业建立POS系统、MIS系统;农资连锁销售额占农资销售总额( )%;农村消费品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农村消费品销售总额( )%;创建50家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00家示范企业(店)。
3、大型企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培育10家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流通企业,其中1家超500亿元、1家超200亿元、2家超100亿元;重点改造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5家、省级10家,着力培育国家级农产品流通企业3-5家、省级10家;力争有2家省重点流通企业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序列;2家流通企业进入全国餐饮企业100强行列。
五、“十一五”流通业发展的重点及政策措施
(一)以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按照商务部和省政府批准的《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与切实服务“三农”相结合、构建新体系与整合老资源相结合、鼓励竞争与有序发展相结合、加速发展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发展遍布乡村的消费品、农资连锁店,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壮大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初步建立起高效畅通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城乡协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通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市场体系。
一是推动农村流通主体创新。主要是加快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产销大户等现代农村流通主体,推动其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和服务为中心的运营,整合利用供销社、农业三站、乡村邮政所等原有农村流通资源和新生一部分资源,扎根农村,良性发展,建立新型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出口。
二是推动农村流通方式创新。主要是大力推广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农村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规范农村市场经营行为,改善农村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效率,满足农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推动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创新。主要是完善和落实已有的促进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调整和改革不利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借鉴和引入国外和外省的先进政策,出台有利于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建设的新政策。通过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村市场,壮大一批出口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推动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是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商业行政布局和管理的模式,通过环境创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谋划和微观推进,促进流通企业在农村的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
五是构筑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大力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在县城建设配送中心、发展连锁中心店,在乡村通过直营、特许经营等形式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支持城市大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管理、货源、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和优化基层商业网点资源;鼓励各类批发企业与农村零售企业合作,开展商品配送,发展农村自愿连锁经营。
六是构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大力推动农资经营骨干企业在全省加快区域配送中心、县域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建设,发展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实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农技服务一体化;积极整合原有农资供应网点资源,充分发挥供销社、农业三站等原有网点资源的作用,推动其加强联合,开展农资和农技专业服务;加强农资品牌建设,建立经营者诚信体系,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创建让农民信得过的农资品牌,服务农业生产。
七是构筑农产品国内销售体系。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结合城市网点布局和小城镇发展,在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交通要道、优势农产品产地,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交易灵活、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完善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及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发展和创新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推动规范化经营,提高流通辐射能力和效率;扩大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增大农产品连锁销售规模,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比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或便利店;积极引导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农产品直接向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经营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大型区域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产品流通;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创建名牌农产品,并通过举办展示会、交易会等方式,推介名牌农产品,推动名牌农产品进超市,提高市场占有率。
八是构筑农产品出口体系。鼓励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工作,扶持园艺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出口;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需求和我省比较优势,加强蔬菜、茶叶、水产品、肉禽、蚕丝、中药材等重点品种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扩大出口农产品生产规模;切实改进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密切监测并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强化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继续实行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利用跨国零售企业全球采购网络带动出口,积极组织安徽名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与跨国零售企业对接,推动农产品进入跨国零售企业全球采购网络,“借船出海”,扩大出口。
九是构筑农村市场运行监控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市场运行信息监测,所有涉及的重点企业、出口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及中心店均作为监测样本点,实施运行情况网上直报;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工作动态、市场供求等信息;加强试点企业信用建设,制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开发信用评价软件,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科学评价企业信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把片区监管责任制与商品准入监管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执法巡查制度等结合起来,严防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

 第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