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物流尚不会“井喷”

来源:现代物流报 | 2011-11-17 12:23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复,我国物流领域第一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立足果蔬、畜产、水产等三大品类,以冷链储运技术、物流信息技术、食品安全技术等三大集成技术为基础,把农产品安全便捷地奉献给消费者。”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利告诉记者。

  王国利说,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研究更多的由研发中心来做,但冷链物流集成技术的推广主要应该由政府来完成。政府不推广,很多事情很难实现。因为技术攻关与规划推广是互相补充、互相推进的两个环节。

  当然,这两个因素只是外因,内因才是造成冷链物流市场不能“井喷”的决定性因素。

  四大因素制约农产品冷链

  “作为冷链物流,中国与发达国家确实有很大差距,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外的企业认为中国冷链物流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英格索兰等国外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王国利介绍,但是它们在进入中国之后,发现冷链物流虽然发展迅速,却远没有达到“井喷”的程度。

  王国利认为,冷链物流确实正逐步被民众接受,只不过特有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市场不能够与欧美国家相媲美。主要有四个因素阻碍了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是饮食结构。王国利给记者做了一个比较,他说,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摄入肉类食品100公斤,饮食结构以动物性食品为主;而我国人均摄入肉类食品仅为美国的30%,饮食结构以谷类、蔬菜为主。从这个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食品对冷链的依赖程度远远低于欧美,因为跟肉类对冷链的要求相比,蔬菜、谷物类的物流对冷链的需求相对较低。

  二是饮食习惯。众所周知,中国多吃烹饪食品,过火后食用,在食品安全角度对冷链的要求相对较低。而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生食食品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够保证完好的食品质量,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食品的物流过程中,对冷链的依赖性就较高。

  三是对价格敏感的人多,对品质敏感的人相对少。王国利说,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可能是2:8,甚至更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不接受冷链成本造成的价格提升,特别是果蔬。“现在我们是以果蔬为主,蔬菜不用冷链充其量就是不新鲜的问题;即便是肉类,品质稍稍差一点,一过火,对人体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现在白领阶层有的已经有冷链的意识了,更注重品质,但是大多数人还处于到农贸市场买菜的水平。”王国利认为,这是对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四是诚信体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真假冷链难辨,物流供应商往往标榜自己是冷链物流,但在实际运营中却不能真正做到。供给者不“诚”,消费者自然不“信”。

  而食品产业信用体系的欠缺,直接导致物流交易成本的不透明,阻碍了产业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的监管不可或缺。比方说山东目前正在推广的“放心肉”工程,在屠宰场全部安装摄像头,在冷藏车上安装GPS跟踪系统。国家要有硬政策出台,才能保证冷链物流的发展。

  “当然,这种只适合肉类以及高端易腐食品的监管,由于成本等各种因素,要实现果蔬等农产品的强制冷链物流,目前还存在很大难度。”王国利无奈地说。

  农产品冷链是把双刃剑

  “有产就有流,产多大,流多大。”王国利举例说,山东是农业大省,果蔬、水产、畜产等很多产业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尤其是农产品出口,连续九年居于全国第一位。山东省的农产品要外运,但是以前从来没有人认识到农产品物流是一个产业,更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

  农产品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高,加之产品特殊的生物特性等,其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设备、工艺以及信息化处理技术等。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分散经营,农民没有能力承担冷链物流方式的巨大投资,这也就显现出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双刃剑效果。

  农产品冷库不同于普通的工业用品仓库,它有特殊的温度以及保鲜工艺要求,农民没有能力建造大的冷库,只能把农产品销售给冷库商或者中间商。尤其像大蒜这样的小宗农产品,不但生产地集中,而且对冷库的依赖性比较强,冷库商很容易通过非法手段控制大蒜的收购价格,又可以达到囤积居奇的目的。也就是说,谁的囤积量越大,谁就可以拥有收购、出售的定价权。而农民一旦失去了农产品的定价权,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就会“跌宕起伏”。“我们要鼓励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而不是第三方倒卖),呼吁大的集团投资农产品,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并调节其市场供求。”王国利说。因为正规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一般只会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来达到赚取利润的目的,只有少数投机商才会通过游资来搅乱市场。

  但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冷库商的囤积居奇,像果蔬、肉类等大宗农产品,中间商也不可能通过资本手段控制其价格,这里最重要的还是供求关系和经营问题。“所以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而这个模式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我们中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业内专家整合起来,研究出一套合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王国利告诉记者。

  “三硬一软”集成创新体系

  王国利认为,冷链物流近期虽然不会出现“井喷”,但是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前景依然不错。而要想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体系非常重要。“以往对温度的要求只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而且是单环节的研究,这种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往往不能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集成度太差——有了工艺,没有配套的装备;有了装备,却没有信息技术的处理。而物流的最大特点是集成,尤其是冷链物流,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王国利说,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种新的物流,涉及到农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应该研究物流的新产品(技术),以实现这种新物流。新产品的新物流要依靠装备、工艺、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这“三硬一软”的集成技术模式。

  装备与工艺是分不开的,就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一样。现在很多企业有好的装备,但并不符合农产品保鲜的工艺要求,这两者之间要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追溯体系的建设。

  在冷链物流整个供应链上,还涉及生产、加工、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这也是技术集成的最大难题。目前,冷链物流涉及的业态很多,包括饲养、屠宰、存储、配送、零售等,而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的农产品业态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有的用不上新技术,有的能用却不愿意用。

  因此,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在的鲁商集团依靠集团优势,从农业生产基地到冷链物流设备,从冷链物流配送到大卖场,建立了一整套物流集成技术体系。王国利也坦言,但是要想建立这样一套体系,难度非常大。比如,鲁商集团正在配合商务部推广的“放心肉”工程,就涉及到130家屠宰企业和上千家大卖场,不仅有技术问题,还有各业态主体的配合和业务模式的融合问题。

  而为能够建立这样一套技术集成体系,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该中心紧紧依托其现有的师资力量(中心位于鲁商集团下辖的大学),积极研发冷链物流技术;在研发的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对鲁商集团下辖的高校学生进行技术教育。

  重要的是,该中心并没有把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扎根市场肥沃的土壤,以创新成果作为产业服务手段,通过各产业协会组织了解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技术需求,打造科研单位与行业协会相结合的创新服务平台,解决了科技攻关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问题,让更多的涉冷物流企业能迈过各涉冷产业(行业)物流的专业技术门槛,去分享更多的第三利润。“现在我们的物流科技和我国整个的科技体系,都存在一个问题——科技的公关没有市场的支撑。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大量的科研经费要付诸东流。”王国利说。冷链也一样,只有将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市场,冷链体系、安全体系、追溯体系才能合为一体,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地感受物流科技带来的好处。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