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圈常年流传这么一句话:车早就自己能开了,但驾驶座总得有个人,有个人,就是成本。早期法律法规要求,主驾驶位必须配备一个安全员,后来,主驾驶位已经不需要人了,但副驾驶位仍会坐有一个人。
目前,则不需要了,也就是俗称的“完全无人载人车”,是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平台的无人驾驶车辆就是真正的高度自动驾驶,也是目前全球最高等级的自动驾驶级别,这就省去了人工成本。
当然,没有了安全员,但需要人员远方监管,一个人员大约可以同时监管并远程控制5到6辆汽车,网约车的成本占比中人工就占到三分之一,对于萝卜快跑,人工成本省了不少。
目前来说,无人驾驶在上海等城市示范应用许可仍处于“免费试乘”阶段,而计程收费的首推武汉的萝卜快跑,它能否盈利,对整个行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去掉安全员的萝卜快跑,能否取得盈利呢?让我们先来算笔帐。
萝卜快跑出租车,车费是4-16元,普通网约车是18-30元,而传统出租车则更高,也就是说,一般萝卜快跑价格是普通出租车价格的一半,10公里才15块钱不到,对消费者来说,自然具有吸引力,这是萝卜快跑的制胜法宝。
目前,萝卜快跑第6代无人车整车成本相较于5代车下降60%,价格为20万元,不需要司机的人工费用,实现了7x24小时全天候运营,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了1000辆车,上个月已经跑出了60万单的成绩,而且订单比例还在持续增长中,有时出现爆单情况,这些数据量足以支撑起它在当地的地图模型,似乎赚钱很容易。
百度自己认为,萝卜快跑在武汉,如进一步提高服务覆盖范围和车辆利用率,随着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和成本降低,在不久的将来,萝卜快跑将率先在武汉区域内实现UE(盈亏)平衡。
盈得不盈利,主要看消费者的口碑怎么样呢?优点是距离再短也能打到车,没有拒载情况发生,这正是出租车、网约车让人诟病的地方,还有最大程度做到标准化服务,因为服务规则都是定死的,不用担心司机来回绕路,不用担心司机性格暴躁骂骂咧咧,也不可能发生曾经发生的网约车恶性案件。
但有人认为,萝卜快跑之所以看上去发展顺利,并不是说这个市场是块好蛋糕,而是第一批客户更多重在尝鲜,对服务本身的容忍度较高,时间久了,很多实际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目前武汉市民对此已有怨言。
市民是最好的检验者,近日,武汉市民对“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投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不仅成为市民出行的新选择,也暴露出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挑战。
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关于萝卜快跑的留言超过300条,其中70%以上为投诉:运营时出现了车辆停滞不前、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转弯时卡顿不动,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等等。
另外,上下车地点固定,相当于公交车,速度慢,总之, 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不完善、传感器等硬件的限制以及系统对复杂交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导致乘客体验还不完善。
目前萝卜快跑使用的IT6一代车成本大约在20万元左右,预计随着产量增长至1万台时,成本将下降约5%至10%,降至约18万元左右,费用还包括单车算法端及感知系统的维护成本,还有更换重要零部件,目前主要集中在清洗和老化部分的维护成本,大约每五年需要更新交换雷达,替换成本约为15,000元。
当然,盈利能力与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和车辆规模等因素有关,随着车辆投放数量增多,运营范围的扩大,将减少运营成本,一般认为应达到1000辆车全天候覆盖整个区域的程度,有助于更快回收成本并实现盈利,一线大城市完全覆盖的情况下,需要至少5到8万辆汽车,这个数量基于较高的运营效率和接单率目标设定。
萝卜快跑在武汉运营期间积累的数据可快速应用于其他城市,以节省成本,萝卜快跑是百度Apollo推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如果全面铺开,在规模上就有盈利希望。
有的地方政府给予无人驾驶运营商一定的补贴,通常是按照在城市运营的实际天数和单车成本来计算,具体的金额各异,大约每辆车补贴几万元人民币,当然,这不是盈利的根本之策。
有专家预测,在2025年和2030年,中国Robotaxi的市场规模分别有望突破1.18万亿元和2.93万亿元,将成为市场空间最大的自动驾驶场景之一,参与其中的企业可能取得较好的盈利。
结语:萝卜快跑的落地,标示着无人驾驶这个趋势,不可逆转,但首先要过安全与效益两大关。
实现自动驾驶仍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策法规、应用场景、安全性、市场接受度等,也与自动驾驶技术环境感知能力、决策制定与算法优化等软硬件技术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人驾驶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而Robotaxi是先行者。